close

高蹺陣


 


高蹺陣古稱「蹈高趫」,台灣民間稱「踏蹺」,是農閒娛樂的遊藝陣頭。《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軍大驚,立賜金帛。」註9可知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高蹺就已經開始流行。唐宋時,高蹺表演普及於民間;至元代,有了高蹺舞獅的出現;明清成為農村廟會及喜慶場合中重要的表演節目;流傳到清朝,高蹺一詞才被使用,且常和「秧歌」結合,又被稱為「高蹺秧歌」。


 


高蹺陣是屬特技性的表演,表演者雙腳踩在釘有腳踏板的長木上,憑著高超的技巧及卓越的平衡感,表演行走、進退、跳躍及舞劍等各式動作姿態。高蹺依其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文高蹺」及「武高蹺」,文高蹺有劇情,強調身段作表,並著重於踩、扭和人物情節的表演,中國北方的「高腳秧歌劇」即屬此類;而武高蹺除一般的動作表演外,著重武術與特技的表演,並依照傳統劇碼安排出場人物,台灣的高蹺陣多屬於此類。


 


台灣地區高蹺分「踩街」及「定點表演」兩種表演形式。「踩街」是指參加廟會遶境或慶典遊行時,邊行進邊表演;「定點表演」指在廟前廣場等寬闊地方進行表演,所有精彩動作也會在此時呈現。南部的高蹺木腳較短,動作靈活,穿插國術對打、耍兵器、馬伕勒馬,其區域分佈在雲林、台南、高雄地區;北部則為高蹺弄獅,蹺高七尺,以遊行為主,並無武打劈腿等高難度動作及各種逗趣的表演,目前僅存基隆暖暖靈義郡高蹺陣。


 


台灣的高蹺陣無唱腔,多動作及技藝的表現。在配樂方面,北部與舞獅結合,伴奏樂器有鼓、鑼、鈸三種,打的是舞獅鼓法;南部亦是用鼓、鑼、鈸三種樂器,但鼓打的卻是宋江鼓。目的皆為使其有熱鬧、喧囂的氣氛。


踩高蹺是一高難度又具危險性的表演,沒有紮實的功夫基礎難能勝任。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鑫藝不銹鋼佛俱 的頭像
    鑫藝不銹鋼佛俱

    鑫藝不銹鋼佛俱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