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說明
交易說明 購物流程 : 詢問價錢→匯訂金三分之一→製作時間→告知出貨時間(尾款一律付清才出貨) 由於我們的物品都算大件物品請自行運送或自付運費. 由於習俗關係.物品迎神或出陣後不得賣給下ㄧ位客人.為了客人權益.一但交易完成後.視為使用過.恕不退換. 付款方式: ATM轉帳: 銀行代碼013 帳號:111500020284 銀行匯款: 國泰世華銀行左營分行 戶名: 張家榛 帳號:111500020284 國際匯款銀行資料: NAME OF BANK: CATHAY UNITED BANK ADDRESSS: NO.366, Bo-ai 2nd Rd.,Zuoying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813, Taiwan, R.O.C. SWIFT: UWCBTWTP ACCOUNT NO : 111500020284 BENEFICIARY′S NAME: ZHANG JIA ZHEN 出貨方式: 小件:日通貨運 大件:自取或請專車專送(運費自付)

報馬仔


 


報馬仔主要的任務是走在迎神隊伍前面,察看前方的路況是否安全,隨時回報主神路況。


沿途敲鑼,告訴信眾,遶境進香的隊伍即將到達此地,晾曬的衣物應該立即收起,以免對神明不敬,並且提醒信徒擺設香案,以迎接主神的到來,是整個進香隊伍的前鋒隊。報馬仔的衣著裝扮十分特殊,在隊伍前常常吸引眾人的目光。他頭戴斗笠留辮子,一身清朝的打扮,由此可以推測,報馬仔或許是清朝才開始出現的產物;眼戴老花眼鏡、留燕尾鬍、身穿黑衫,代表他年長而德高望重、看得清事物真相;肩挑紙傘,後掛豬蹄(長生肉)、韭菜(長生菜)、茶壺(裝酒),前提銅鑼;身披羊毛襖,一腳因生瘡而捲上褲管並穿草鞋,另一足則赤腳,褲管呈高低狀。


 


對於掛豬蹄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早年信眾為了鼓勵報馬仔擅走勇健,特地贈與豬腳,期盼其能盡到個人的本分;另一種說法指出,準備豬腳是為了應付路上的惡犬或是凶神白虎,以避免危害到進香隊伍,所以又稱為長生肉。至於代表長生菜的韭菜乃取其諧音,長長久久之意。而穿草鞋是因為從前的報馬仔常會行經郊外、山林之中,被蚊蟲叮咬而抓傷潰爛,為了減輕疼痛才穿上較柔軟的草鞋,所以現在仍循古例,會在腳上貼上一塊象徵潰爛處的貼紙。據前輩的報馬仔亦指出,原本傘上掛的是乾糧,因為早期食宿都很不便,須自備食物,後來才改成現在所看到的物品,仔細想想還頗合理。


 


報馬仔有一些禮儀和禁忌,例如:沿路行走不須敲鑼,若遇叉路、橋或喪家、墳墓等不祥之地,敲三響鑼以示提醒;每到一地之廟前拜廟之後,即回去進香隊伍中,至神轎前帶領神轎跟隨隊伍至廟前行大小禮;而其禁忌則是忌諱女子觸摸其身體和配備,除此之外,進入洗手間時須將裝備卸除等。長


在整個遶境的隊伍行進時,常可見到許多信眾向報馬仔請求給予紅紗線。據前輩的報馬仔表示,紅紗線原來只是他隨身攜帶用來綁東西的線,並無特殊意義。


 


有一年,有一婦人向他請求給予一物,以保家內之平安。沒想到,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向他請求紅紗線的人竟越來越多。他們有的是希望孩子乖乖平安長大,有的祈求家內平安,有的希望生意興隆,有的期望身體健康,有更多的未婚男女希望藉此獲得婚緣,所以現在他只好準備一大捆,以備不時之需。於是向報馬仔請求給予紅紗線,便成為另一項遶境進香隊伍中的特殊景象!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鼓陣


 


花鼓陣是一種身體隨著鑼鼓節奏而躍動的舞蹈表演,其名稱雖然與另一種民間藝陣「車鼓陣」僅有一字之差,但兩者表演方式完全不同,主要差別在於花鼓陣不含戲劇成分在內。不同地區的花鼓陣名稱也有所不同,舉凡「大鼓花」、「鼓花陣」、「大鼓弄」或「跳鼓陣」,其實指的皆是同一種陣頭。  花鼓陣的表演人數並不固定,基本成員包括1人執頭旗、1人背大鼓、24人執涼傘、48人執銅鑼。頭旗是全陣的總指揮,大鼓與銅鑼是主導表演者舞步快慢的伴奏樂器,涼傘負責前後串場。表演時成員多排成四方形陣,大鼓在中間,銅鑼分居四角,以此隊形為基礎,在頭旗引導之下變化各式隊形,一般從「跳四門」開始,接著「涼傘翻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涼傘穿鑼」、「蜈蚣陣」「開花」、「合圓」等,最後所有表演者聚在一起,做360度的急轉彎,然後各回原位。   花鼓陣的舞步只有屈膝扭步一種,表演者聽從鑼鼓的節奏、速度與聲音節奏,來調整動作的快慢,同時變化隊形。在熱鬧喧騰的廟會陣頭表演中,花鼓陣正是以這種動感十足的舞步,加上整齊劃一的隊形與簡潔有力的吆喝聲,吸引觀眾的注意。


 


花鼓陣的歷史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自明朝末年。當時倭寇在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為亂,讓百姓深感為苦,而駐守邊疆的統帥戚繼光,曾多次擊退倭寇的來犯,百姓們為了感謝戚繼光與其軍隊, 在正月15 元宵節當日,敲著大鼓、踏著舞步冒雨來到軍營大帳,戚繼光連忙命令士兵為百姓撐傘遮雨,持傘的戰士受歡樂的氣氛感染,也不由自主的隨著節拍舞動,這項充滿歡樂的舞蹈遂流傳下來,成為今日的花鼓陣。


 


而曾經營台灣多年的鄭氏一族,據說也與花鼓陣的出現有關。當年鄭成功率領軍隊來到台灣後,將軍隊分配至各地開墾,再利用農閒之時演練兵法,為長期備戰做準備。同時,為了增加兵源,並舉行比武活動,廣邀地方上的擅武之人前來一對一競技,一旁圍觀的人則敲鑼擊鼓助陣。後來清國接收台灣,但這項活動卻在民間流傳下來,並轉化成為節慶廟會中的表演活動。


 


  雖然眾多說法至今難以考證,但是仔細研究表演者的動作,像是「下腰後退」、「穿針線」等姿態,皆與農人的日常工作相似,據此可確認的是:花鼓陣汲取了農業社會民間文化的精華而茁壯。


 


花鼓陣發展於農業社會,藉由各式節慶廟會而蓬勃發展。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廟會活動數量增多且規模擴大,提供了花鼓陣發展的空間,但另一方面,社會型態也在快速轉變,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至都市,導致過去由村民志願性組成的業餘性陣頭,因人數不足而日漸消失。職業性陣頭便於此時開始出現,成員多為女性。從業餘性走向職業化,花鼓陣最大的改變是加入大量的特技表演,最常見的是疊羅漢、以下腰姿勢咬錢、點煙等。此外,花鼓陣也開始流行於全台灣的國中國小校園,促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基於鄉土教學的需要,而傳統花鼓陣不具任何民俗禁忌,也沒有高難度的動作,因此在眾多民間陣頭中脫穎而出。


 


日前民間有許多跳鼓陣團體,但大多數集中於臺灣中南部,他們為了吸引觀眾往往從傳統陣式的變化中跳離而重祖個人技巧的特技。容易誤導民眾對跳鼓陣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加以導正,使之趨向於傳統之一鼓一跳躍。跳鼓陣之表演由於運動量很大,很適合青少年練習,也沒有任何迷信的宗教色彩。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馬陣


 


布馬陣是一種「騎竹馬而戲」的趣味性陣頭,表演故事有「新科狀元拜相」、「員外騎驢探親」、「瘋老爺出巡」等多種,這些故事的主角雖然都不一樣,但故事模式則如出一轍,多由一群人同時登場,以搖擺之姿向前行,行進中,馬匹因誤入泥沼而人仰馬翻,大夥便你拉我扯地將人帶馬拉出,最終都能化險為夷,平安上路。布馬陣的成陣可大可小,兩人就可以成陣,較完整至少需要89人,而十餘人以上的大陣也有。不管陣頭規模大小,一定有兩個必備角色:騎馬者與馬伕,其他的侍從、挑伕、船伕或丑婆等屬於配角,另外還有走在陣前負責報信開路的鼓吹隊。


 


騎馬者通常依故事內容而有不同的裝扮,扮狀元則穿官服戴烏紗帽,扮員外則著古裝戲袍,其最大的本領就是要把假馬當真馬演。馬伕多穿黑色衫褲,整齣戲是由他翻筋斗牽馬出來開場,戲中須與騎馬者密切配合,是全陣的靈魂人物。而所騎的「馬」,早期是用竹子做骨幹,再糊上紙,畫上馬頭,所以布馬陣早年也稱「紙馬陣」,後因容易破損,才改用藤做骨架、用布糊製,以便表演者操作。


 


關於布馬陣來源傳說,在《後漢書》中有相關記載:「……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兒童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年四十,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等。布馬陣最初稱「竹馬戲」,至清代稱「跳馬燈」,一般認為傳到台灣的時間應是在清代。至於流傳於民間的說法也有多種不同版本,一是古代有一位苦讀多年卻屢試不中的書生,最後還因此抑鬱而終,後來在迎神賽會時,有人裝扮成這位書生的模樣,戴上狀元紗帽,騎竹馬遊戲。另一是在宋代,皇帝為答謝救駕有功的莊稼漢,於是賜給他一大筆錢財和大批侍從,讓他風光返鄉,鄰人心生羨慕便仿傚其排場,但因沒有馬匹,只好以布縫成的馬匹替代。還有一則是發生在清朝時期,皇帝微服出巡卻遇上刺客,幸而被一位忠臣遺孤所救,皇帝便加封榮銜、賜白馬,讓他衣錦返鄉,然因不擅騎馬,所以險象環生。


 


布馬陣多流行於宜蘭、雲林一帶,發展至後期,表演形態出現逐漸簡化的趨勢,原有的鼓吹隊也多由錄音帶代替,不過在各校紛紛將布馬陣列為教學活動之後,這項逗趣的民間技藝仍舊可以傳承下去。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哨角陣


 


傳哨角的由來是黃帝所設,當時十三省按君出巡,鑼聲十三響, 哨角吹,代表「遊縣吃縣, 遊府吃府」,最早只有兩支,後來逐年增加。


 


整個隊伍前方有三面旗幟、兩面鑼、其餘為L型的哨角(號頭)和直式的哨角所組成,哨角必須是雙數。哨角必須依鑼聲的指示而吹奏,平常鑼聲單擊十一下,連續兩下,則吹奏,遇墓地或喪家時則必須敲快鑼,哨角吹,則代表呼喚兵將近身保護、驅趕邪魔之意。原本哨角隊吹奏必須和馬頭鑼配合,後來哨角隊增加了鑼鼓陣,才改聽其指揮,而哨角鑼鼓陣的成員最早是僱用的,後來才自行組隊,男女皆可。


 


哨角的音階十分獨特低沉,其任務在開路驅邪,宣示主神即將到來,並帶有威嚴之意,吹奏時須將哨角平舉,而後上抬再降下,必須運用丹田之力,胡亂猛吹是不行的。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跑旱船」常與水族陣聯合演出,事實上「跑旱船」本是獨立發展而成;它也稱為「划旱船」、「採蓮船」。旱船以竹木架為框,再以彩布蒙上,船就由「坐在」船上的的船姑娘撐演,船邊另外有一位艄公、手持木漿作划船狀,配合鑼鼓樂聲兩人邊唱邊舞。


 


與「跑旱船」常搭配的藝陣最常見的是水族陣,兩者相輔相成,倒是熱鬧非凡,不過布馬陣也有搭配跑旱船的,如宜蘭的林榮春布馬陣就加了彩船,還唱著歌仔,此外,桃竹苗客家庄的布馬陣也有加上跑旱船表演,唱的則是客家山歌。


 


「水族陣」顧名思義是以裝扮水族–魚、蝦、蟹、貝一類動物為主的藝陣,既與河海有關,當然少不得有龍龜在內。


 


這些水族由於體積不都由青少年裝扮,像龜、蝦、鯉魚都祇是象徵性把道具揹在背上,但是龍及蛤蚌則較為巨碩,與蚌相爭的也都很具象化,是因為表演「鷸蚌相爭」是重頭戲的綠故。「水族陣」可大可小,大者七八種水族都有兩三人扮演,小者大都祗有鷸、蚌及漁夫三人,表演「戰國策」書裡趙燕爭戰的典故亦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大規模的水族藝陣較為少見,大概祇有南部才有,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演得很生動,載歌載舞之餘,還真的有漁翁把網一拋,牢牢地網住了鷸蚌,娛樂之外還帶點啟示,象徵性的故事具體化了,是寓教於樂的典型。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鑼鼓陣


 


「鑼鼓陣」是一般迎神賽社或婚喪喜慶場合最常見的陣頭,所用的鑼,有大鑼(直徑約 一百公分 )中有鑼臍凸起,小鑼(直徑 三十公分 )以木槌蒙布敲擊;另外還有較小的銅鑼,臺灣民間藝人稱為「響盞」、「鈔」等。


 


「響盞」是小鑼的一種圓形中心微微凸起直徑大約 二十二公分 ,演奏時左手指支定鑼的內緣,右手持薄木片尾端呈橢圓形敲擊,「鈔」正名為「銅鈸」,銅製直徑大約三十~ 三十五公分 ,中間隆起部分如半球體,上有孔以彩布穿便於操作,每副兩片相擊發聲。


 


名稱雖曰:「鑼鼓」陣,但這種藝陣多半還有「吹」,所以亦稱為「鼓吹樂」。「吹」就是「嗩吶」,嗩吶的形制是椎形木管上開八個音孔,正面七孔,背面一個孔,木管上端裝一個細銅管,上端套以葦草稈製成哨子為發聲器,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質小喇叭口,嗩吶音色高亢明亮。


 


常見的「鑼鼓陣」有:「鼓吹陣」屬於小型藝陣,以鼓及嗩吶為主要樂器,當然銅器的「鑼」還是鼓吹陣裡很重要的樂器。鼓祇有一個,其他兩樣樂器,則可多可少沒有限制。


 


「大鼓陣」可分為兩種型態,其中一種本是傳統「鑼鼓陣」的別稱,祇是鼓大了一些。另外是流行在臺灣北部地區,尤其是客家村莊的大鼓陣,是名副其實「大鼓」,可以由幾個鼓手同時擊奏,鼓聲隆隆有如雷鳴。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將陣


 


家將陣是一種充滿著宗教色彩的民俗藝陣


 


臺灣的神明大致可分成兩大類別,一是職有專司的主神,如神農大帝五穀王專管農事莊稼,一是專司驅魔捉妖的神祇,如城隍爺、五府千歲、王爺等,這些神明都有許多部將隨侍,聽候差遣,以便執行職務,把這些部將具象化就變成了民俗藝陣裡的「八家將」、「什家將」。


 


「八家將」祗是一種泛稱,實際上成員有多有少。「什家將」的「什」是表示很多的意思,不是專指「十個人」。家將陣的行進陣法、所持的兵器,有一套嚴密的規定,最前面是挑刑具擔的什役,刑具有十八樣,其後是家將,依序是:「文武雙差神」文差陳將軍手執令牌,武差劉將軍手執令旗;「四大將軍」是甘將軍手執戒棍、柳將軍亦持戒棍、捉鬼謝必安手持魚枷、拿神範無救手持方牌。「四大帝君」春神手提木桶、夏神張將軍手火爐、秋神除將軍手握金光錘、冬神曹將軍手抓毒蛇。以上合計八字,即為家將軍的八家將。「文武雙判官」文判官右手握毛筆,左手執通緝簿。武判官兩手分持雙鋤。眾家將的任務是隨侍主神出巡,助捉拿妖邪,緝捕鬼怪,捉拿刑罰的程序是由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謝范捉拿。甘柳執掌刑罰,四季大神拷問,文判官筆錄口供,武判官押罪犯。


 


家將陣的演出除了迎神會表演之外,如新廟落成、造王船......等等場合,也要請家將來把妖邪清除;在農業社會的價值觀念裡,家將陣具有保平安、消災解厄的功能;從現代心理學觀點來看,如「暗訪」夜間出巡一類活動,對觀眾來說具有正向行為的增強與負向行為的消弱作用,也正是治惡揚善的社會教化機能。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家將


 


八家將是七爺、八爺、甘將軍、柳將軍、及四季神,所組合的神奇隊伍。它之性質屬於神的扈從,尤其在地藏王、王爺、千歲的台前,更少不了他們,每當王爺出巡,他們就走在轎前,走起路來威風凜凜。他們也有三名隨從,一是司雜役的小鬼,兩位是文武判官。


 


八家將出巡一般有夜巡、送王船、請水、開廟門,押棺(護送棺材)等,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儀式是夜巡一項。


 


什家將出巡時前面是由文、武差帶路,文差稱為陳將軍,手持王令表示出巡有據,由劉將軍擔任的武差則手持令旗,旗上標有壇號代表各館或壇,其餘依次為甘爺、柳爺、范謝二將軍,四季則分別是春、夏、秋、冬,分別手持花藍、火盆、金瓜槌、蛇具等不同器具,負責協助審理犯人工作,最後則是文官手持生死簿隨時查閱,武官手持九層金鞭負責執刑。


 


他們每一出動,舞歲特殊,一搖二擺的之字步伐,生動有趣,他們臉部抹彩,像極了平劇中的臉譜,引人注目。據說,他們一經抹彩,就不能說話,不可吃葷,具有拔邪的威力,民間帶請他們去拔邪,夜巡是八家將相當重要的傳統活動,是在每年陰曆七月的鬼月結東後,巡夜押回留在人世間的好兄弟,有若陰間的警察出動出巡查。


 


扮演八家將的十二位的青少年,是在照規距出發前七天吃素,並且在神案下連睡了三個晚上後,晚上七時半出動在轄區內巡夜,前面並且由二位矮小者提照路,隨同陪行者並且以貼符的雨傘遮蓋隨行,以示避邪。八家將館鄭姓主持人並表示,巡夜的八家將必需口咬橫針禁止說話,有若古時軍人的夜行啣枚禁言,此外在臉譜和出巡的動作上,與白天出去皆有不同,吃東西和喝水則必須由他人餵食。


 


由於近來有扮演八家將的青少年鬧事,八家將其實分為文將、武將兩種,鬧事的多為武將,廟會中常見其操乩流血。他們則為文將,又稱為「什家將」,較著重於步法的操練演出和儀式的傳達。而扮演八家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徵求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在神明前以擲筊的方式決定人選,被選中青少年必須在演出七天前吃素,並且不可以有不淨的行為,否則會遭到神明的處罰。


 


「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對於傳說和文獻考證歸納,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


二、清末「五靈公」的部將為台南軍營除瘟;


三、大戶人家的家丁或清代縣衙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


四、地藏王菩薩的部將;


五、城隍所收服的山賊或「城隍十二爺」的脫胎。


上述的說法中,以第二和第五兩種最富故事性內容和台灣民間信仰的傳奇色彩,成大歷史系 石萬壽 教授相對地堅持第三種說法較具有嚴謹的考證基楚,不過許多學者同意他與「五福大帝」有密切的關係。


 


因為許多資料顯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臺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她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後來漳、泉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白龍庵另迎神位至「西來庵」,日據時期因發生西來庵抗日事件,遭日軍封鎖並禁祀,民眾復偷偷迎出改稱「五福大帝」祀奉,其後逐漸南傳高、屏,並經嘉、雲而漸次北傳,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地藏王廟﹑嶽帝爺廟等等,都有「八家將」團的依附,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化而來,這一發展的軌跡,可以視作八家將「角色擴散」的結果,而正好與八家將信仰由南北傳的社會現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關係。


 


「五福大帝」是民間的逐疫之神,亦稱「五方瘟神」,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並逐漸脫胎成為「王爺」信仰的同類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爺」信仰的「五府千歲」被模糊在一起,實則不論是「五府千歲」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爺均各有姓氏或全名,與上述的「五福大帝」顯然是完全不同。


 


八家將的組織與操演


「八家將」雖名「八家」,實際上成員頗不一致,有四人或六人成陣,八人、十人、十二人成陣,演變至今甚至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陣的都有。所以有些團不稱「八家將」,而稱「什家將」,更有改稱為「家將團」,以含蓋所有的陣團。不過,民間習慣上還是都稱作「八家將」,主要是他的「主角」還是八家,這和前述的來源傳說與歷史典故有關。


 


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四將」;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完整的為十三人陣,即:(1)什役(2)文差(3)武差(4)甘爺(5)柳爺(6)謝爺(7)范爺(8)春神(9)夏神(10)秋神(11)冬神(12)文判(13)武判。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


 


八家將的裝扮大致是頭戴盔帽,身穿戲袍(外手在肩上,內手在腋下),腳著草鞋(套襪﹑繫鈴),外手執扇(黑﹑白﹑紅﹑花皆有)﹑內手拿法器,再配上一個五頻六色的大花臉(事實上臉譜的畫法有典故和儀制定規),這就是他們常見的模樣。操演之前的家將,都需先行化裝,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也就是操演開始,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威風凜凜。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


 


實際上八家將操演的主要內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擊有圍捕,行進時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擺動雙臂和法器,以製造威勢、壯大陣容,產生鎮嚇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魚枷、蛇棒、戒棍、火盆、木桶、鋸刀、法扇、黑旗、瓜錘等;至於圍捕陣法則有「踏四門」、「走七星」和「八卦陣」等。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5 Wed 2007 14:11
  • 暗訪

「暗訪」就是神明夜間巡視轄區,暗查民間隱情的宗教儀式。暗訪的主要目的在掃除危害地方的妖魔鬼怪,確保地方安寧;質言之,暗訪就如同現代的「一清專案掃黑行動」,民間俗信陰界孤魂野鬼只能在夜間活動,因此暗訪必須在夜間進行。擔任暗訪的神明都是類似人間刑事組、檢察官職位的神明執行任務,比如城隍爺、青山王(靈安尊王)或王爺之類的司法神;而媽祖、菩薩之類的神祇並不舉行暗訪。


 


暗訪日期各地不一,但通常訂在當地城隍爺誕辰的前一、二天晚上。暗訪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一般城隍爺和青山王的暗訪是例行性活動;鹿港地區則無固定時間和次數,擔任暗訪的主神也不定,而是在地方不安寧、瘟疫流行或天災事故時,才由神明透過「發爐」或乩童主動表示要舉行暗訪。


 


一般而言,暗訪是由七爺、八爺(刑事組)、家將(警察)及文武判官(地檢處)和土地公(里長)等副駕為主;鎮宮主神並不參與,主神只在廟會當天遶境遊行,因此陣容比正式的廟會遊行還小。鹿港地區暗訪則由輪值之王爺壓陣,暗訪結束後還要押解陰犯到海邊驅離,並返宮繳旨報告掃黑結果。


 


暗訪活動與一般遶境遊行最大不同是整個儀式都在肅穆、陰森的氣氛中進行;夜間出巡之目的在掃除妖孽,當然不可鑼鼓喧天大張聲勢,因此暗訪行程都充滿怖慄之氣。按照傳統習俗,暗訪隊伍所經之處,民家紛紛熄燈閉戶、緊關門窗,以防惡煞侵入;現代的暗訪已成為民俗活動之一,宗教氣息減弱,民眾也不忌諱地在旁圍觀,有些「熱情過度」的信徒更是鳴放鞭炮以示歡迎,傳統暗訪那種陰森、怖慄之氣已蕩然無存,也不再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神明暗訪能否緝捕凶神惡煞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民眾卻有安撫心靈、祛除恐懼的功能,民眾將因暗訪儀式的進行而有安全感;因為掃黑之後社會治安總會有所改善,暗訪之後也比較不會被「沖煞」到,這種庶民驅災避邪的防衛心理,不是迷信可以解釋的。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蹺陣


 


高蹺陣古稱「蹈高趫」,台灣民間稱「踏蹺」,是農閒娛樂的遊藝陣頭。《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軍大驚,立賜金帛。」註9可知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高蹺就已經開始流行。唐宋時,高蹺表演普及於民間;至元代,有了高蹺舞獅的出現;明清成為農村廟會及喜慶場合中重要的表演節目;流傳到清朝,高蹺一詞才被使用,且常和「秧歌」結合,又被稱為「高蹺秧歌」。


 


高蹺陣是屬特技性的表演,表演者雙腳踩在釘有腳踏板的長木上,憑著高超的技巧及卓越的平衡感,表演行走、進退、跳躍及舞劍等各式動作姿態。高蹺依其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文高蹺」及「武高蹺」,文高蹺有劇情,強調身段作表,並著重於踩、扭和人物情節的表演,中國北方的「高腳秧歌劇」即屬此類;而武高蹺除一般的動作表演外,著重武術與特技的表演,並依照傳統劇碼安排出場人物,台灣的高蹺陣多屬於此類。


 


台灣地區高蹺分「踩街」及「定點表演」兩種表演形式。「踩街」是指參加廟會遶境或慶典遊行時,邊行進邊表演;「定點表演」指在廟前廣場等寬闊地方進行表演,所有精彩動作也會在此時呈現。南部的高蹺木腳較短,動作靈活,穿插國術對打、耍兵器、馬伕勒馬,其區域分佈在雲林、台南、高雄地區;北部則為高蹺弄獅,蹺高七尺,以遊行為主,並無武打劈腿等高難度動作及各種逗趣的表演,目前僅存基隆暖暖靈義郡高蹺陣。


 


台灣的高蹺陣無唱腔,多動作及技藝的表現。在配樂方面,北部與舞獅結合,伴奏樂器有鼓、鑼、鈸三種,打的是舞獅鼓法;南部亦是用鼓、鑼、鈸三種樂器,但鼓打的卻是宋江鼓。目的皆為使其有熱鬧、喧囂的氣氛。


踩高蹺是一高難度又具危險性的表演,沒有紮實的功夫基礎難能勝任。



資料來源:網路搜集如有侵權請告知


鑫藝不銹鋼佛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